周口3个案例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,不仅是对地方探索的肯定,更揭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并行的发展路径。当逍遥胡辣汤的鲜香、芦苇画的巧思、顾家馍的麦香与乡村振兴相遇,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,而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金钥匙。
非遗赋能的核心,在于让传统技艺对接现代需求。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,没有局限在灶台方寸之地,而是通过与白象集团跨界合作,将一碗热汤转化为即食速食产品,既保留了“河南味道”的精髓,又借助工业化生产和品牌运营走向更广阔市场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,而是用现代思维让老手艺焕发新生,每年带动近20万人就业的规模,印证了非遗产业的强大生命力。
更具启示意义的是,这些实践构建了“文化传承—产业发展—民生改善”的闭环。淮阳芦苇画以“非遗+助残”模式,累计培训9000余人次,让残障群体通过指尖技艺获得尊严与收入,年人均6万余元的增收,让文化传承有了坚实的民生根基。沈丘顾家馍针对留守妇女设计的“弹性岗位”,日均工作4小时即可获得50至80元收入,在照顾家庭与参与生产间找到平衡,实现了“顾家”与“致富”的双赢。
由此可以看到,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,在于跳出“为保护而?;ぁ钡乃嘉?,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资本。当老手艺接上市场的“地气”、融入百姓的“生计”,不仅能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,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。期待我市更多地方深挖本土非遗资源,让文化根脉滋养乡村沃土,让非遗在服务民生中传承,书写出更多“文化兴则乡村兴”的新篇章。(李艳华)